“罔薛荔为帷金多多策略,擗蕙櫋既张,白玉为镇,疏石兰为芳……”这句来自《九歌·湘夫人》的古诗,不难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就懂得如何用饰物点缀居室、营造氛围。其实,从古至今,中国人对居家陈设一直很讲究,既有审美追求,也寄托着对平安、吉祥的期待。
在中国传统观念里,很多家庭摆放一些特定物件,是希望“镇宅辟邪、招福纳祥”。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权贵世家,都会在房中放置铜镜、宝剑、桃木乃至各种象征性的摆件,祈求家宅安宁。这种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,《淮南万毕术》中就有“埋石四隅,家无鬼”的说法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器物的形式和意义也不断丰富演变。
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常见的吉祥符号。由于“蝠”与“福”同音,蝙蝠图案自商周起就出现在青铜器上,作为尊贵器物的一部分被用于祭祀。到了汉唐金多多策略,蝙蝠纹饰逐渐普及,形式愈加华美,民间也广泛使用。历史文人对蝙蝠有过不同的评价,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寓意“福寿绵长”的常见图案。五蝠并列可寓意“五福”,与桃子、寿星等元素组合,更能表达“福寿康宁”的美好心愿。清代对蝙蝠图案尤其偏爱,许多宫廷服饰和府第装饰都能看到云蝠纹样,成为吉庆的象征。
展开剩余64%与“福”相配的还有象征“禄”的梅花鹿。鹿自古被视为长寿与吉祥的象征,神话中常与寿星相伴,民间祝寿画作里也常见梅花鹿的身影。《诗经》里对鹿的描写多用于渲染和谐与安宁,历代艺术中鹿的形象也从青铜纹样发展到绢画、瓷器与雕刻,成为寓意官禄、长寿与和谐家庭的重要符号。婚嫁时以鹿皮为聘,有“并肩而行、白首偕老”的含义,可见鹿在情感与权力象征上也被赋予了丰富内涵。
葫芦则是一件既有实用又有象征意义的物品。葫芦的栽种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,在考古遗址中常见葫芦种子与器形。民间把葫芦看作长寿、多子多福的象征:藤蔓蔓延、结实累累,意味着子孙繁衍;其“口小腹大”的形态又被认为能“藏风聚气”,有聚财纳福的寓意。道教传说中,葫芦更常被用来装仙药,铁拐李、南极仙翁等神仙形象旁常见葫芦,令其具备祛病延寿、保平安的神秘色彩。自唐代起,葫芦形器成为瓷窑常见造型之一,明清以后更成为祝寿与乔迁的传统吉礼。
另一类常见的镇宅摆件是金蟾,也叫三脚蟾蜍。金蟾造型多为金色、三脚,嘴含铜钱,背雕北斗七星或太极纹,象征招财进宝。关于金蟾的民间故事颇多,其中“刘海戏金蟾”是最广为流传的一则,讲述刘海制服金蟾后使其为人间招财的传说。商铺门口或家中把金蟾头朝内摆放,寓意把外财吸入屋内,期盼生意兴隆、家业繁荣。文学作品里也常以“蟾宫折桂”等意象表达功名与荣耀的祝愿。
当然,中国的风水文化与民俗摆件种类繁多,不同地区和家庭会选择不同的吉祥物:有的人家喜欢养金鱼求富贵,有的摆放貔貅以图招财,有的钟爱字画与花卉来调和气场。总体来看,这些摆设既是艺术与审美的延伸,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——平安、富足、子孙兴旺与家庭和谐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些象征与惯俗在中华大地上继续延续,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温暖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